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

中渔科211号

中渔科211”号调查船是农业农村部300吨级渔业资源调查船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船体总长42.8米,主机功率634千瓦,定员30人,续航力4000海里,自持力30天的多功能渔业资源调查船。该船配备多种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设备,具有适航(抗风浪)、适渔、适研等功能。

集渔业捕捞、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于一体,具备在近海进行大范围海洋渔业资源、水文、物理、化学、声学、遥感等综合要素的实时探测、分析能力,具备考察数据采集、样品现场分析、数据集成和信息传输能力,主要承担我国东海海域渔业科学综合调查任务。

调查船基本情况

科考功能
      300吨调查船集捕捞、调查、科研于一体,设有综合实验室、声学评估实验室和渔业资源实验室等。

声学评估实验室

样品处理平台

综合实验室

科考功能
      3300吨调查船主要包括底层拖网和甲板科考设备收放系统、鱼探仪、无线拖网监测系统、船载多普勒海流仪、CTD等。

典型服务案例

支撑东海渔业资源调查,服务渔业行业科学发展。

本所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受农业农村部委托,依托“中渔科211”渔业科学调查船、船载设备,及调查船全体船员与设备管理人员的支持与帮助下,开展了东海区近海和外海重点生态系统、涉外水域渔业资源本底调查与评估等系列工作,历时48天,累积航程5500余海里,完成了186个站位生物资源、水文生态环境数据调查,获得了我国专属经济区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栖息环境样品。提高了渔业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水平,为研究制定渔业资源利用规划,有序推进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和限额捕捞制度提供了科技支撑。分别以提升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水平、切实维护伏季休渔秩序为目标,执行珍稀海洋生物栖息地分布调查,海洋伏季休渔秩序监督评估等多项政策支撑任务,推进了重点保护物种优先保护区域规划,提出了东海区休渔秩序评估标准和方案,建立了伏季休渔秩序督察体系。

项目实施情况

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

出航合影

拖网作业

渔获物采集

灯光鱿鱼钓作业

生态样品采集

CTD数据及水样采集

沉积物采集

营养盐分析

鱼类生物学实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长江口共享航次调查

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平台,开展长江口共享航次调查。2022年度,依托“中渔科211”调查船及船载设备技术平台,我所科研人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21年度长江口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共享航次(航次编号:NORC2022-03)。此次共享航次为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十余家科研所院53人次提供免费共享搭载服务,搭载科研项目共计35项,涉及海洋物理、地质、化学、生物、遥感信息等多个学科领域。在长江口及邻近水域开展3个航次的共享调查任务,完成调查站点101个,累积航程约2000海里。航次调查内容面向河口海湾科学研究前沿,紧紧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开展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水动力、物质输运、沉积特征、生态与环境的综合科考,为河口与近岸水域生态环境变化及对生物资源的影响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材料与数据,为河口区域资源生态修复奠定了科学基础

Top